全球关注:中非贸易为什么坚挺?看三家浙企的万里征途

2023-07-02 16:15:24 来源: 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泠瑶


(相关资料图)

尽管全球贸易风风雨雨,国际局势变化多端,但中非贸易却一直坚挺。从疫情到今天,一路逆势增长,这也让很多人惊讶:中非贸易,为什么能?

2022年,中非贸易额为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中国与非洲27国的贸易额增幅超过10%。连续14年,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今年1-4月,中非贸易额944亿美元,又大幅增长8.9%。

2023年6月30日,在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现场,我们找到了三家浙江企业,听了他们闯荡非洲的故事。在他们眼里,中非贸易的奇迹背后,是一次次克服艰难,是一趟趟万里征途:出海、远洋、满载而归。

“我在非洲卖水表”

“要是在水行业展览上,我们的展位一定是爆满的,客户都来我这里聚会。”博览会现场,杭州莱宸科技的副总经理戴宗亮笑着说。

普通人可能无法想象,在非洲大地上,他做起水表生意,让非洲家家户户用上国产水表,甚至拿下许多政府的大单子,这怎么做到的?

非洲缺水吗?并不,大部分地区处热带,淡水资源很丰富。但供水设施落后,许多是殖民时代的遗留物,管道老化,漏水严重,还频频遭遇盗窃,水务公司更是头疼,每个月总有人欠缴费用,因为水费很贵。

“他们比谁都需要一套智慧的水务系统。”几年前,戴宗亮一个月飞一趟非洲,一家家水司拜访过去,展示产品和服务,一款预付费制的水表仪,加上智能软件配套,就解决了欠费、漏水的难题。

看到了中国的智慧水表,有的水司高管却趾高气昂地质问,我们用的是欧美货,中国的产品,信得过吗?戴宗亮坚信一个道理:不要用嘴说,要做给他们看。

非洲人不擅长IT,他就提供教学,把技术支撑做到位。非洲用户不会使用,他尽量把界面简化,按几个键就能交水费。非洲气候湿热,他把仪表装进防水盒;怕小偷盗窃铜件,就改制成塑料水表。

这几年,戴宗亮走遍了非洲三十几个国家,每个地方的国情不同,只能一个个城市,一家家公司地攻下来。如今,莱宸科技已做到了非洲智能水表行业的领头,甚至参与了水行业仪器的标准制定。

在戴宗亮看来,这只是挖深井的过程,真正迎来转折点的时刻,是疫情时期。

非洲传统模式,是派人上门抄表,再邮寄账单给居民。疫情阻断了人工抄表,有的地方几个月都抄不上表,在偏远地区,大笔大笔的水费欠缴。但装了智慧水表的地方,100%的居民缴水费,水司的运营不受影响。

这次疫情,非洲水司总算看懂了,迫切要改用智能水表。很快,从城市到农村,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从买5000台,慢慢到买5万台,到现在有项目体量超过30万台,单个项目就值2亿元。比如在赞比亚,这套智能水表系统覆盖率已经超过50%。

虽然是一个小小水表,全球都适用,但卖到非洲,戴宗亮却体会到了长远的意义。

“我们想帮助非洲国家更好的利用水资源,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水司的运营效率提高了,居民不再欠缴水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基建,开发丰富的水资源。”戴宗亮说。

戴宗亮反复说一件事,与大家想象中的认知不同,非洲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地方,经济发展摆脱了限制,越来越有活力。“我们不光是去做生意,也是给非洲的经济带去增长的合力。”

“走,去建非洲最大的亚麻纺纱厂”

为什么跑大老远,去非洲建工厂?博览会上记者的疑问,金达控股的财务总监唐天横也思考过很多次。

唐天横记得,当时有一个机缘巧合。埃塞俄比亚的总理想做招商引资,来中国接触了一批大的纺织企业。大家去考察后发现,他们诚心想发展产业,也给了很多扶持政策。

当时四五家国内企业,有了一个抱团的想法,一起去非洲投资,互相有个照应。

这趟说走就走的远行,嘉兴的金达控股就是其中一家。金达的产品主要出口欧洲,把亚麻做成纱,下游企业再织成布,做成衣服。相比棉、化纤,亚麻属于高端衣料,欧洲人很喜欢。

把工厂开到非洲,横跨七千公里,谈何容易。何况金达要建的是非洲大陆上最大的亚麻纺纱工厂,用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期项目的投资就高达7000万美元。

2014年,金达就开始构想项目,真正开始建厂是2018年,但中间又遇到疫情,直到2022年才投产。这个庞然大物的厂房,机器正式开始轰鸣,吐出一根根纺纱,一年能产5000吨亚麻湿纺纱线。

相比建厂房,更难的是和当地人打交道。只要去过埃塞俄比亚,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当地工业化基础薄弱,工人素质不高,需要手把手教,逐步去习惯流水线的操作。这不像东南亚,工人有基础,上手会快很多。

在唐天横印象里,非洲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有很大不同,做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或者换一个工作,工人流动性不低。最近,当地通货膨胀也挺严重,无论赚多少钱,很快就被花完了。

困难不少,压力很大,但金达有一个坚持:做在地化,让当地人来管理、运营工厂。当地没有管理体系和人才,那就派有管理经验的团队,去培养一批人出来。

几年的努力培育,已经看到了成果。如今,埃塞俄比亚的工厂一线工人有1100个人,全部是当地人,国内派过去的管理人员已不到10个。

可回头来看,这样花大力气建厂,真划得来吗?唐天横算过一笔投资账。

埃塞俄比亚的弊端是没有港口,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很多公路段还是垄断的,运费上没什么优势。而且,当地一些产业政策、外汇政策,相对也不如国内基础好,“但这些是必须承担的代价。”

在非洲建工厂,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便宜。因为纺纱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比起国内和东南亚,当地人力成本更低,而且土地也很便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算下来,同样纺一吨亚麻纱,埃塞俄比亚工厂的成本只占国内成本的一半不到。利弊相较之下,唐天横觉得,这个投资还是成功的。

“我陪着企业走向非洲”

四年没去贝宁办展,想到很快要踏上那片土壤,陈佳佳眼里放光。

陈佳佳对贝宁的印象,还停留在四年前,简陋的马路,老旧的城市楼房。不过,看最近照片,贝宁变化很大。城市建设更好了,沿海公路新修过,贸易也发达起来。

贝宁是个西非小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200万。但贝宁有个重要的功能,它是港口城市,可以辐射周边国家。2008年,浙江天时国际集团在那里建了贝宁中心,架起了中非的商贸交流桥梁,陈佳佳就是负责人。

疫情缘故,办展览的事延了一年又一年。今年,贝宁要重启贝宁(西非)中国商品展览会,许多浙江企业主动来问陈佳佳,你们组不组局,我们想出去走走!

贝宁中心有一个常年展销厅,36家企业入驻,许多浙企来这里展销、存货。“贝宁的百姓喜欢中国货,尤其是厨具、灯具、日化品,非洲人民缺的,正好是浙江擅长制造的。”陈佳佳说。

和贝宁接触了15年,陈佳佳发现,当地人做生意有一个特点,非洲客户以中小商人为主,喜欢批发兼零售的模式,而不是集装箱整柜整柜地买。因为资金受限,他们总是小批量地下单,比如今天来拿个10箱货,等卖掉之后有钱了,再来拿10箱,全是现金交易,甚至有人用麻袋搬来现金。“他们都是以钱换货,货立刻要拿到手。”

要做长久生意,必须因地制宜。于是,陈佳佳让企业把产品先运到贝宁,把现货摆在那里,客人就能按需提货。疫情期间,货物出海很困难,客户在展厅选好货,直接就在海外仓提货,贝宁中心起了大作用。

最近,在忙着筹备展会的陈佳佳,收到一张来自客户的清单,她惊喜地发现,原先只想填饱肚子的贝宁人,过去只买日常必需品,现在他们却说,想买料理机、咖啡机、空调等等。

要不是亲眼所见,她也不敢相信,非洲家庭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不管外贸形势怎么变,我相信非洲肯定是一个未来的趋势,是潜在的大市场,他们人口基数大,平均年龄只有28岁左右。”

8月,陈佳佳要和七八十家中国企业一起去贝宁,带上最新的展品和货物,她兴奋又期待。“这次,一定会满载而归。”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