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闻】在敦煌,中外Z世代青年共绘一幅画

2023-05-30 11:27:44 来源: 中工网

原标题:在敦煌,中外Z世代青年共绘一幅画


【资料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文

“飞机降落的时候,我看着窗外,机场远处是高大美丽的沙丘。晚上7点半,太阳仍旧很高,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另一个宇宙。”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尤梁山这样描述自己对敦煌的第一印象。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来自叙利亚、汤加、巴基斯坦、韩国、萨摩亚、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的中外Z世代青年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以丝路之名,来到了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梁思成先生曾如此描述敦煌:“就像19世纪的上海,不过它面向的是戈壁沙海。是阻断,也是通途。自东向西去,当时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最后一座城,从西而来,这里是他们遇到的第一座城。”

敦煌曾是连接中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在这里,中外Z世代青年透过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体验,领略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力量,感受敦煌气质里的热烈与恢宏,并与此次旅程的指导老师、大写意书画艺术家张录成共绘一幅画,完成了一幅属于Z世代和敦煌的记忆画作。

“Z世代的2023:以丝路之名”活动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陕西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协办,渭南市委宣传部、洛阳市委宣传部承办,蒙牛集团特别支持,中国网、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支持参与。

粗粝的风沙、耀眼的烈日、坚毅生长的胡杨、缓慢行进的骆驼,构成了敦煌一幅雄浑而悲壮的画面。古时,人们不畏艰险,来往跋涉在丝绸之路上,而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厚重的历史,留下阵阵铃声。

此刻,在敦煌的鸣沙山脚下,驼铃声引起了巴基斯坦留学生佳丽的注意。“当我看着一队队高大的骆驼,拉着长长的身影,在沙漠留下脚印时,我想起了数千年前沿着丝绸之路旅行的商队。看到历史走进了现实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令人敬畏的感受。”

这是来自萨摩亚的留学生安雅第一次亲眼看到沙丘和骆驼,也是她第一次骑在骆驼背上在沙漠里前行,她感到“心情很复杂,紧张、兴奋、担心、惊奇”。她仔细地记录下了骆驼的生活习性——“骆驼有很强的嗅觉,它们可以追踪沙漠中的绿洲,看起来像是走路很慢,但它们奔跑时几乎和马一样快……”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被骆驼坚韧不拔的精神打动,“我要学习这种坚毅的品格,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有顽强生存的勇气。”

来自叙利亚的留学生加里,从小就经常骑着骆驼穿行于家乡的沙漠。在这里,他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我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千年之前,从中亚、南亚来的商队,沿着丝绸之路,从沙漠深处走来,为中外经贸文化交往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我就处于他们曾经踏过的沙漠之上,我是多么幸运,能以这种方式触摸历史。”

敦煌的热烈与恢宏,也来自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敦煌郡以来,敦煌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多民族共处的地区,因而它也被誉为“华戎所交-都会”。十几个世纪以来,亚欧大陆诸国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以及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这种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和互鉴,在敦煌的洞窟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敦煌莫高窟整体开凿在鸣沙山东边的断崖上,经历了1000多年。丝绸之路漫长而充满着凶险,不仅会遇到强盗,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需要借助信仰的力量,才能消除内心的恐惧。而莫高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和生活希望,可以说,它以另一种方式护卫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莫高窟的洞窟由建筑形制、彩塑、壁画共同构成。莫高窟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中小型造像是木骨泥塑、大型造像是石胎泥塑。莫高窟的洞窟共有735个,其中既有壁画又有塑像的洞窟有492个。Z世代青年们聆听讲解员娓娓讲述着洞窟经变画中宣扬因果报应和惩恶扬善思想的故事,以及壁画所蕴含的艺术成就和人文价值。画面里的建筑、人物服饰等细节,不仅展示了当时东西方文明在敦煌高度交融的成果,而且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史、乐器史、舞蹈史、绘画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佳丽被莫高窟的巨大规模所震撼。参观后,她感慨道:“莫高窟是中国人民丰富文化遗产的真实见证,是敦煌艺术深度和中华文明精神韧性的无声证明。莫高窟之行是一次情感和精神都得到升华的经历,让我认识到珍惜现在和反思过去的重要性。”

古老的建筑、惟妙惟肖的彩塑和美轮美奂的壁画给安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古人所拥有的知识、力量、意志和智慧感到敬畏。”她说,“我以前从未见过如此奇妙的艺术作品,这让我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

莫高窟因丝绸之路而兴,繁荣上千年,后又因丝绸之路的衰落而沉寂数百年。这段历史,让来自叙利亚的留学生加里感慨万千:“我在惊奇于敦煌艺术高深的同时,也认识到文物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莫高窟之行,让我在敦煌美学的世界里,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艰难历程。”

“绘画是一种记忆。”在此次行程开始前,指导老师张录成这样叮嘱同学们。带着对敦煌沙漠和石窟艺术的记忆,青年们来到画纸前。张录成用大写意的风格画了一只骆驼,之后,同学们也用毛笔在纸上画下了自己心中对于敦煌最深刻的记忆。来自汤加的贾苏画了沙漠,来自韩国的闵秀彬画了沙漠中的太阳,中国学生王慧画了沙漠里的脚印,佳丽画了一只小骆驼,尤梁山画了山,安雅画的是草亭,加里则画了一口井。经张录成修改后,一幅大写意风格的水墨画作最终完成。

张录成告诉记者,水墨画最能表达中国绘画的哲学理念,而大写意的绘画风格更能把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和文化进行提炼和概括,更能表达出文化的纵深感。他说,大写意强调的是“大气势”“大境界”和“大格局”。敦煌乃至整个丝绸之路都是博大、壮阔和雄伟的,只有用大写意的艺术风格才能表达出丝路文化“大魂魄”“大精神”“大文化”的意境。

“我终于可以用毛笔画画了,这真是一次美妙的体验。”安雅兴奋地对记者说,“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将颜料与水混合并擦拭到纸巾上来控制颜色浓度,减少毛笔的湿度,避免撕裂纸张”。安雅很希望能够掌握用毛笔画画的技能。她告诉记者,回去后,她会买一套绘画工具,按照张老师教的方法继续练习画画。

毛笔的柔软和敏感让加里感受到了中国水墨画的特别之处。“这是我第一次拿毛笔画画,想不到柔软的毛笔竟然能带来如此震撼的力量。”加里说。看到同学们与张录成老师共同创作的沙漠景观图,他十分感动,“这是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创新表达。”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