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风险共存:女性教育发展新局面_世界关注
2023-05-09 09:10:17 来源: 中工网
原标题:机遇与风险共存:女性教育发展新局面
阅读提示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女性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两性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数据上的均等”。当前女性教育发展是我国性别平等教育政策长期推动的成果。但是,繁荣的女性教育背后也蕴藏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我们尤其要辩证地看待女性人数在中学后教育中的快速变化,其中触及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性别文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统计监测报告,指出《纲要》实施首年总体进展顺利,其中妇女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女性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两性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数据上的均等”。
当前女性教育的重要特征
从这次报告的数据来看,当前女性教育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基本消除性别差距。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性别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持平。近年来高中阶段教育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女性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大幅提升。不过,当前数据尚未达到2035年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国家仍需持续发力,重点保障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家庭女性平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女性人数过半,出现性别反转。这种反转不是偶发现象,而是连续多年出现,说明该教育阶段女性人数逐渐走向优势。显然,义务教育结束之后,有更多的女性继续接受学校教育。考虑到我国当前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积极追求知识教育,特别是学术性知识的教育,以获得在社会中立足的资本,学术性知识正成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有效路径。
繁荣的女性教育背后蕴藏的风险
当前女性教育发展是我国性别平等教育政策长期推动的成果。但是,繁荣的女性教育背后也蕴藏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我们尤其要辩证地看待女性人数在中学后教育中的快速变化,其中触及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性别文化。
第一,知识正在成为女生个人能力的装点。这是一张升学的入场券,是一份人才市场上交易的硬通货。从教育的过程来看,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和大学主要追求学生的学术性发展,直面社会实践的意识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学实施过程缺少真正的改革与创新,仍然侧重结果评价、标准化评价等方式,存在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趋向书面化,依赖保存—提取—再现的机械方式进行学习,动手能力不足,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更弱。不少学生正在逐渐丧失探索知识的动机和能力。这不独是女性在教育中面临的困境,但随着更多的女性接受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性别观念与社会问题不断交织在一起,势必加剧对知识理解的窄化。我们建议,从知识教育一开始就应该鼓励多样化的知识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学术性知识之外的应用性等非学术性知识的平台。建议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生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满足女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第二,女性追求高学历,女研究生比例的激增,未尝不是女性不得不“过度补偿”的结果。根据笔者的调研,从教育的结果来看,由于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脱节,高校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找工作时最主要的挑战是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不足和个人综合素质不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持续追求学历发展,造成“学历过剩”以及文凭贬值。女性在求职时更容易遭遇“玻璃天花板”,在面对残酷且性别偏好明显的市场筛选机制时,她们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能与男性平等竞争。其本质上是就业机会的性别不平等推动女性选择教育深造以规避失业风险。因此,学校必须直面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不断培养其就业力,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女性自主选择能力,破除性别因素对女性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女性比例不升反降,持续走低,仅占在校生的41.8%。这与学术型学校教育中女性比例持续上升的趋势截然相反。具体来看,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女性比例低的原因大致有两个层面。一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不高,大众顾虑较多。更关键的一点是,职业教育明显缺乏性别敏感性,往往无意识地复制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文化,按照性别模式行动。这造成职业教育为女性提供的专业选择不多,也无法吸引更多女性。二是,强调职业技能培训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容易与体力劳动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我国部分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均衡,片面强调智育,导致学生对脑体的看法不一致,存在轻视体力活动的倾向。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课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助于改善脑体分化的工作观念。但同时也要促进职业教育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树立典型,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女性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第四,专业上的性别失衡现象依然明显。虽然当前高等教育中女性已经覆盖了全学科,各专业的女性比例都显著上升。但整体上,学科类别和专业选择上依然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大学学科中“男理工女文艺”现象一直存在,女性大学生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学专业就读;即使在理工科内部,女生也更倾向于选择理科而非工科。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我国技工学校女性不到3成。她们更倾向于选择轻体力的软专业,就业相对不稳定,回报率较低。因此,女性进入高等教育之后也要不断推动各个专业的性别平衡。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学生中的比例,支持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建设,加强对基础学科拔尖女生的培养。当然,仅仅依靠高等教育并不能彻底改变女性在STEM教育中的劣势。科学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应该从小抓起,应有意识引导中小学女生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发挥优秀女科技人才的榜样引领作用,为女学生搞科研、搞创新搭建平台。
第五,推进女性教育要考虑到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与男性不同,女性的生命发展深受“社会时钟”影响,在考虑女性受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女性的婚育问题。我国女性角色始终与家庭发展绑定在一起,女性在进入职场的同时还兼顾着大量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责任。能否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是一个女性发展的“两难困境”,兼顾家庭和事业观念对女性的教育目标和就业选择影响深远。对女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聚焦于薪酬、工作家庭平衡、人际关系与自我实现,而职业声望、地位、权力和社会价值则相对次要;女大学生看重职业发展,也看重家庭生活,崇尚男女平等的家庭分工模式。这些年女性的就业面日渐狭窄,更多的女性选择了能兼顾家庭且稳定就业的教师等职业就侧面反映了她们所面临的境况。我们建议,优化学校管理方式和社会就业环境,为女性创造兼顾生活和工作的受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托育工作的开展就为育龄女性很好地解决了后顾之忧。类似的做法应该积极推广。应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同时有保障、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和工作机制。包括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弹性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拓宽学历教育渠道,满足女性多样化学习需求,关注因生育中断学业和职业女性的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定制度。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为女性提供便捷的社区和在线教育,为进城务工女性、女性新市民、待业女性等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作者:林玲 郑新蓉,林玲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郑新蓉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5-09)机遇与风险共存:女性教育发展新局面_世界关注
- (2023-05-09)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全球热消息
- (2023-05-09)沃尔沃4月销量同比增长超4成 XC60销量担当S90同比增1倍多
- (2023-05-09)重庆姐弟坠亡案将于11日二审宣判 观速讯
- (2023-05-09)淄博为啥突然火了?淄博是哪个省的城市?淄博是哪个朝代的古都?
- (2023-05-09)盆栽康乃馨怎么养才不会枯萎呢?康乃馨一般可以养几年?
- (2023-05-09)佛山市总工会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月活动|环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