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基金资产

2023-07-31 09:16:32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信息披露不到位甚至缺位的问题,会对投资人以及私募行业造成长期的伤害:如果投资人对基金底层资产的投资动向毫不知情,如何对资金安排作出及时调整?一旦基金资产出现重大风险事件,投资人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投资人长期对基金运作缺乏了解,长期持有又从何谈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买入基金到基金清盘,我对基金的投向一无所知!”基民张强(化名)的“吐槽”反映了部分私募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

张强坦言,在买入某头部私募旗下产品后,基金所投资产的类别、行业等信息无从获取,直至出现兑付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私募基金投资人可以通过定期报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账户查询等方式了解基金资产相关信息,但是部分私募却在定期报告上敷衍了事,查询账户开立也是随心所欲,使得基金资产成了“看不见的谜”。

信息披露不到位甚至缺位的问题,会对私募基金投资人以及私募行业造成长期伤害:如果投资人对基金底层资产的投资动向毫不知情,如何对资金安排作出及时调整?一旦基金资产出现重大风险事件,投资人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投资人长期对基金运作缺乏了解,长期持有又从何谈起?

百般隐瞒:兑付危机坑惨投资者

“港股打新策略的基金,现在却兑付不了,直到清盘我都不知道基金到底投资了什么。”近日,张强向记者讲述了投资某私募基金的遭遇。

张强坦言,2020年申购了上海某头部私募的美元基金产品,彼时公司宣传其擅长港股打新,基金的特点为:中低风险、安全性高、开放认购、每年定期开放赎回且流动性非常好。截至2022年底,基金净值表现也一直较为稳健。

不过,今年3月张强要求赎回后,该私募便以各种理由推迟赎回时间。4月该私募创始人的解释也缺乏事实支撑。直至5月,张强在没有得到任何提前告知的情况下,收到了清盘责任机构的通知。

“目前该基金处于清盘状态,但我对基金的底层资产依旧一无所知,唯一的信息来自基金的清盘责任机构。该机构称基金资产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张强说。

从张强提供的产品净值月报和运作周报来看,该私募在基金的资产和运作方面所透露的信息极少。净值月报仅包含截至月报发布日的基金资产总值,周报则只写明:“投研团队在2022年主要看好港股打新策略,认为港股打新在合理判断新股估值的前提下,有股价稳定机制存在,风险比股票策略要低,而新股中签率带来的稀缺性,也为新股上市后的上涨带来足够空间。”剩余内容则均是最新的市场变化,并未涉及基金的任何信息。

事实上,除了张强,该私募的诸多境内投资人也遇到了类似情况。

据接触了很多投资人的律师透露,该私募旗下的人民币基金投资人在基金存续期间,也没有获悉到关于基金底层资产的具体信息,定期发送的净值周报只有一条孤零零的净值曲线。直至基金清盘后,投资人经托管方确认才知晓,自己所持有的基金投向了其他通道类私募产品,而通道产品又将钱投向何方,依旧无从知晓。

另外,不少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也如张强一般,并未提前收到基金清盘通知。

据上述律师称,目前该私募管理人并未就产品问题作出合理解释,诸多投资人处于产品难以兑付的状态,本金损失严重。

资产“隐身”:投资人利益如何保障?

私募机构在产品存续期间负有信息披露义务,投资人为何会对基金资产一无所知?

记者采访获悉,投资人购买私募产品后,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取基金资产的相关信息:一是管理人自主提供的投资月报、季报或季度投资人线上交流会;二是中基协要求管理规模超过5000万元的产品要在协会网站披露月报、季报和年报,因此投资人可以通过中基协网站账号查询相关情况。

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上述头部私募不仅没有提供详尽的基金运作报告,其旗下多只产品的投资者查询账号开立率也低于100%,产品账号的开立率低至28.57%。也就是说,部分投资人确实无从获悉基金产品的投资情况。

旗下产品投资者查询账号开立率低的私募不止一家。记者在中基协网站随机查询了私募诚信信息公示,发现包括上海宝银创赢投资、北京艾亿新融资本、北京云程泰投资在内的多家私募投资者定向披露账户开立率低于50%。

沪上某百亿级私募人士透露:“目前私募为投资人提供的月报和季报属于常规动作,但是报告中提供什么内容由管理人自行决定,是否详尽披露主要依靠自律。而投资人查询账号则是监管要求私募管理人为投资人开通的,部分私募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自由度,在开立账户以及定期披露报告方面敷衍了事。”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基金运作情况披露不到位甚至缺位,会对投资人的利益和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基金存续期间的信息披露事关投资人利益。

某第三方平台人士坦言,私募基金一般会有固定的开放赎回日期,投资人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产品运作情况作出持有或赎回的判断。如果“看不见”基金资产情况,投资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其利益有可能受损。

其次,基金运作情况过于模糊,不利于投资人长期持有。

上述百亿级私募人士说:“很多情况下,投资人的焦虑来自未知的风险,因此,私募管理人定期向投资人告知产品的投向、调仓情况以及后续投资思路,会提高投资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帮助其长期持有、获取收益。”

最后,“看不见”的基金资产还可能暗藏道德风险,部分私募利用披露的自由空间伪造净值、掩盖风险,从而给投资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信义义务:受人之托应忠人之事

“看不见”的基金资产背后,折射出私募合规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

从公开资料来看,今年以来多家私募因合规问题被处罚。

7月24日,深圳证监局对深圳市金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投基金”)和深圳丰泰创沅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泰创沅私募”)及其相关负责人出具警示函。其中,金投基金在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中,未按照合同约定向部分投资者披露其石墨1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鼓金1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而丰泰创沅私募在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中,存在产品募集完成后未及时在中基协办理备案手续等违规行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7日,今年以来已有70余家私募机构收到上百份罚单。

7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出台,私募投资基金行业迎来了首部行政性法规,监管还将根据《条例》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细化相关要求,逐步完善私募基金资金募集、投资运作、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无论是《条例》的出台还是处罚力度的加强,监管层在推动私募机构强化信义义务,引导私募做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目前除了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合规建设、完善合规体系已经成为私募管理人的头等大事。

景林资产合规风控负责人秦子甲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基金经理的买卖操作不可能在合同层面作出详尽的事前约定,管理人的投资运作必然伴随着宽泛的自由裁量权。在此背景下,强化信义义务极为重要,基金管理人应以投资者利益优先为原则进行投资操作、信息披露。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