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消息!难回收、难降解、残留多……这种污染该如何治理?
2023-06-06 02:54:43 来源: 央视新闻
自上世纪70年代农用地膜引入我国后,其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等作出不少贡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3亿亩土地覆盖地膜。
随着地膜的广泛使用,其难回收、伤农田、污染环境等弊端也显现出来。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部治理农用地膜污染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地膜污染治理不但有法可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关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
废弃地膜被大量堆积
(资料图片)
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辽宁辽西地区春耕时节干旱低温,农用地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但同时,它带来的污染也屡见不鲜。辽宁西部的朝阳、阜新、葫芦岛、锦州农用地膜使用量最大,废弃地膜也最为常见。
总台记者在朝阳北票市小勿兰村看到,用过的地膜扯下后被大量遗弃在田边垃圾堆,农田里埋在土中的地膜被村民们焚烧处理,塑料地膜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化学残留物,又会被农机翻整埋入农田里。记者在多地采访时,经常可以看到燎荒的烟雾,还有正在焚烧地膜的农民。
亩均残留地膜0.8公斤
两百多万亩农田持续遭殃
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去年辽宁全省地膜覆盖面积为266万亩,地膜总用量1.45万吨,回收量1.23万吨,按此计算,每年这266万亩农田平均每亩残留地膜0.8公斤。
在朝阳市建平县,当地农业环境监测保护站监测到建平县的农田中地膜残留量已经达到了每亩地3到5公斤,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地膜沉积在农田中,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告诉记者,残留的地膜不仅给耕翻土地等田间管理带来不便,还极大地破坏了土壤的耕层结构:
土壤中残留的地膜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土壤通透性,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
水分、养分、空气输导不畅,造成土壤局部水分分布不均、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等问题,使作物根系吸水、吸肥及呼吸受到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受阻;
助长细菌等有害生物的活动,农作物减产严重;
一些地膜中含有或分解后产生有害物质,会直接对作物构成危害,并污染土壤、水源,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农用地膜污染治理
难在哪儿?
我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近3亿亩,每年要用掉130多万吨地膜,占全球总量的75%。地膜残留毁地伤田、影响产量、污染环境等问题也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治理地膜污染。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用薄膜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农用薄膜全程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非标地膜、不按规定回收废旧地膜等违法行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介绍,目前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使得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0%,初步估算,我国地膜覆盖技术使农作物增产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在1200亿到1400亿元。
■农户不愿回收:亩均回收成本80元,没有直接经济效益
记者在葫芦岛市巴什罕乡实地调查中发现,种植户明知地膜留田有各种危害,依然选择就地焚毁。因为想把埋在土中的残膜彻底清除只能依靠人工,平均每亩地要增加80元的费用。回收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让农户望而却步。同时,地膜残留的危害短期内并不明显,也间接造成了大量地膜留在田间的现象。
■相关企业拒绝回收:残膜回收技术落后,回收地膜出路不畅
记者走访了十几个乡镇的废品收购站,负责人都无一例外地拒收地膜,原因是地膜中含有大量泥土、农作物残渣,处理起来水、电、人工成本高昂,根本不划算,因此地膜白给都没人要。
在辽宁省最大的地膜回收企业——沈阳卓越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本锟告诉记者他们处理一吨废弃地膜的成本接近2000元,回收产品能卖到300到500元,算经济账这是个赔本的买卖。
从2023年开始,企业每回收一吨废弃地膜,当地政府补贴2000元。但即使如此,企业还是赔钱。刘本锟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他专门收购了7、8吨薄的非标膜,去除杂质后,能用来回收的原料最终只有1吨460公斤,平均每吨的处理成本飙升到了4500多元,即使加上政府补贴企业也得赔钱。
■“非标膜”禁而不绝:“薄”地膜碎片化严重,非法销售“畅行”
一方面,国家强制要求所有农用地膜不得小于0.01毫米,因为只有地膜达到了一定厚度,回收成本才能降下来。另一方面,非标膜并未因为有了明确的立法而绝迹。
采访中记者发现,县级农资站里出售的地膜基本都符合国家标准,但是在乡镇一级的农资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根据《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规定,“农用地膜生产者应当在每卷地膜上添加可辨识的企业标识”。但记者在调查的十几个乡镇级农资站里看到这里的地膜几乎都是没有任何标识、厚度明显低于国标的非标膜。
地膜污染
标本兼治需要多方协力
从记者在辽宁基层农村的实地走访来看,地膜残留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农民并不清楚使用非标膜会给回收企业带来的阻碍,更不清楚地膜沉积在土地中未来将产生的严重后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认为,防治地膜污染需要多方协力、标本兼治。解决之道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减量、回收、替代:
减量,即通过合理的农艺措施减少地膜使用量;
回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主要途径为加强地膜产品质量监控、加强地膜回收管理和提高回收效率;
替代,积极开发可降解地膜和纸膜等传统地膜替代品。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总监制丨田忠卿 孙松涛 刘华栋
监制|刘鑫 席罗曦 李庆波
制片人|温露主编|薛晨
编导|张之鹤 闫星光
记者|闫崎峰 迟波
剪辑|杨青视觉丨刘磊
微信编辑丨隋邦科校对丨高少卓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6-05)【世界报资讯】重庆一小区道路突发沉降,当地回应:不影响建筑
- (2023-06-05)未来,航天员能在天上烧鸡腿、烤红薯?
- (2023-06-05)明星谴责虐待动物却被曝光信息,隐私泄露魔爪必须斩断
- (2023-06-05)周口市总工会举办亲子手工蛋糕DIY活动
- (2023-06-05)千岛湖欢乐水世界回应一游客溺亡-当前滚动
- (2023-06-05)黑龙江宁安遭遇龙卷风 未造成人员受伤 全球今亮点
- (2023-06-05)男子车位被占装地桩包围对方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