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份心理安全图谱发布,每个人都是心理安全第一责任人 天天热文

2023-01-10 11:47:18 来源: 财经市场周刊

2023年元旦刚过,首份《中国心理安全图谱》重磅发布。在社会全面复工复产的背景下,图谱锁定“职场”,明确指出,为保证社会经济生活全面重启后继有力,“搬砖人”的心理安全问题值得重视:25-30岁的职场人连续两年成为压力最高的群体,工作压力是引发53%的人失眠的首要因素。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中国首个以心理安全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 “中国心理安全月”的收官动作。在此前的1个月里,“中国心理安全月”持续推出“相愈”2023心理安全直播周、交互式内容“成年人心理安全补丁包”、“心理安全我有话说”微信活动等系列科普内容,多平台、全方位地将心理安全的知识与概念带到大众视野。

作为“心理安全月”的核心科普成果,《中国心理安全图谱》将心理安全的概念迭代升级,号召每个人身体力行地维护自己与身边人的心理安全,以“心理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参与社会心理安全体系共建,以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全面投入新的一年。

1. “搬砖人”应提高识别心理状态与环境的意识,自我调节是关键

在“相愈”心理安全直播周中,“狼性职场&佛性人生”的主题曾引发直播间超30万人的讨论与关注,有网友直言不讳地提出:“狼性文化让工作没有了人性”,也有网友无奈道,面对狼性职场,他选择佛系躺平。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打工人”心理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这些心理安全问题除了来源于工作本身如工作任务重、加班时间长等外,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如职场“***”、同事恶性竞争、职场孤立排挤等现象。

从《中国心理安全图谱》提供的数据来看,仅13.5%的公司能为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而86.5%的公司并未给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这更加强调了人们在职场保护自我心理安全,职场人共同维护心理安全的重要性。

华夏心苑联合创始人柳智宇在“相愈”心理安全直播中支招,他表示从个体角度而言,要熟知“***”的经典套路并加以识别,准确屏蔽来自语言“***”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明确评估自己、认可自己的工作与付出,才能避免被老板的“大棒与大饼”所控制。从全民共建的角度来看,职场中每个人都应保持好“底线思维”与“权限思维”,即拎清自己工作的底线,不抢活、不代替领导做决策,整个职场大环境就会向上向善发展。

2. 当压力让家不再是“港湾”,职场人的家庭应“抱团取暖”

图谱显示,压力与焦虑对心理安全的威胁正逐步从职场转移至家庭中。许多职场人深陷家庭与工作无法良好平衡的压力漩涡中,更重要的是,“有娃一族”还需警惕心理安全威胁蔓延至家中的孩子。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而在青少年热衷的视频平台Bilibili中,“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搜索和播放量几乎翻番,这足以证明心理健康已经是青少年群体广泛关注的议题。

作为首届中国心理安全月重点关注的人群,20-35岁人群不仅是社会“中流砥柱”,也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成员,他们同时承载着社会、工作压力与亲子关系、教育等多维压力:超过六成的妈妈曾经或正在经历抑郁,其中六成孕期妈妈的产后抑郁无法被家人理解。当家长陷入焦虑与过度紧张,心理安全防线崩溃,孩子的心理安全状况也难以稳定。

家庭治疗学派知名专家青音在直播中表示,教育焦虑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存在教育焦虑的父母在其它方面也往往“含焦量”很高,有教育焦虑的父母在职场、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中往往也容易焦虑。要做有智慧的父母,就要分清表达情绪与情绪化表达,懂得做自我情绪管理。隔断伤害与焦虑的代际遗传,接纳孩子、成就孩子,共同筑起新一代的心理安全防线。同时,她建议,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彼此分担,相互理解,一个能抱团取暖、彼此慰藉的家庭,才能成为工作战线的坚强后方。

3. “搬砖人”失眠不是小问题,学习小技巧,找回自己的睡眠节奏很关键

夜间休息也许是一项日常挑战,“搬砖人”的失眠问题亟待重视。在中国,有近3亿人睡眠质量差,38.2%的成年人面临失眠问题。图谱显示,中国人面临着“睡不早”“睡不好”“睡不够”的睡眠问题——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职场压力是引发53%的人失眠的首要因素,11.33%的职场人士感到自己睡眠严重不足,20.2%的职场人士表示每周有3-4天睡眠不足。

睡眠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囿于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不清,日常生活被手机、工作群聊、邮件等侵袭,持续至深夜的工作和讨论让职场人长期处于焦虑与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报复性熬夜泛滥,一些年轻人为了摆脱无孔不入的高压状态,将仅有的睡前时间视若珍宝,抓紧深夜的时间,在漫无目的的刷短视频、煲剧中消解压力,难以入眠。

事实上,失眠与困扰大量职场人的抑郁问题存在密切的双向关系:长期失眠不仅容易导致抑郁症高发,90%的重性抑郁症患者也存在睡眠障碍问题。失眠问题给职场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困扰,也带来工作效率低下、职场情绪失控等种种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职场心理安全隐患。在心理安全直播周中,情感电台大V刘筱分享了缓解睡前情绪焦虑的方法,如睡前关掉手机,通过正念冥想或者聆听白噪音、自然声音等方式,帮助自己调整身心,放松情绪,逐渐掌握对身体和情绪的主导权,帮助自己顺利入睡。

4. 关心自己的心理小状态,也是对社会安全履行大责任

《中国心理安全图谱》同样指出,心理安全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由心理安全问题引发个人心理、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生产生活能力,更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甚至安全隐患。

数据指出,抑郁症每年会给全球经济造成1万亿美元的损失,在中国,每年因抑郁症造成的误工、医疗开支及其他费用在494亿人民币左右,虽然我国每年持续向心理健康领域加大资金、人员等各项投入,但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依然难以满足每个人能及时享受的心理健康服务,大量有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的患者无法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

虽然个体心理状态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但心理学家陈海贤在心理安全直播周中指出,个体依然是心理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学会正确看待转变中面临的选择,倾听内心的声音,从焦虑中找寻自己本心的诉求,才能为自己打造心理安全防线,应对未来人生中的种种不确定性,甚至在转变中获得转机。而每个人对心理状态的重视,也能以个体的微小力量,对社会整体心理安全产生积极影响。

专家强调,在全面复工、复产、复市的社会需求下,每个人都应该识别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稳定情绪、加强沟通,坚守自身心理安全底线,快速调整心态,以积极、正面的情绪迎接新生活。除主动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专家还建议个人可借助专业、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时时检测心理状态,如中国心理安全月中同期推出的舒缓情绪APP“小夏在呢”,也已经成为大量用户识别自己心理安全状态的有效工具。

正如柳智宇在中国心理安全月中所分享的:“我的一个心念、一个动作,会影响到跟我关联的其他节点,其他节点又会影响跟他们关联的节点。”他呼吁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个体责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基本构成单元,主动成为构建社会心理安全体系的一份子,继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形成心理安全防线,让社会在全面重启中重燃“烟火气”。

中国心理安全月首开心理安全科普先河,面向社会展开了系列心理安全概念普及工作,依托独家战略合作平台微信视频号通过一周的系列直播以及一场三小时的特别版直播,将心理安全的概念精准地向百万人传递;以核心数据报告《中国心理安全图谱》展示全国人群心理安全现状,指明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意义,唤起社会大众对“心理安全共建”的认知。人人心理安全,才有社会安全。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pictureIds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